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学科教研

学科教研

基层教研的宏观路径

一、以研究意识享受教学 做任何学问,一旦上升到研究范畴,自然会附加情感价值。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提升的必由之路。没有教研意识,不去开拓创新,当一辈子的教书匠,充其量只是知识的搬运工,读再多书,也仅是两脚书橱罢了。而树立“问题即课题”思想,贯彻“行动即研究”策略,以教育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同样的境地,发展与收获会截然不同。比如,你遇到一个调皮捣蛋、厌学旷课、惹是生非的学生,定位于教书匠者,疲于应付,抱怨不堪,为之焦头烂额;致力于当教育家者,会静心观察,追踪研究,当成一例难得的特殊课题,享受着探究的乐趣。 教师一旦以研究课题为乐趣,在自我引导、学习技能的同时,其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培养。教师有较强的教研意识,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应付为求索,变问题为课题,勤于读书,乐于动笔,期望借鉴他人的经验智慧来解决自己遇到的教学问题。教研意识强的老师,善于反思教学行为,喜欢与专家对话,愿意与志同道合者分享教学心得。这样的老师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实施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实践出真知,真知促实践,从而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二、从需求出发驱动教研 教育即人学,要从人性的角度研究教育教学行为,没有需求就没有教研。事实上,老师们的“需求”多的是,但教育管理者要激发出教师在业务钻研方面的需求,并坚持从教师的业务需求出发,创设制度环境,使互动式、参与式教研走近教师,让老师们从“经验型”向“专家型”靠拢,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学校可以通过论文评比、专题研讨、说课评课等活动,为教师搭建交流的平台;提倡教师开展经常性的成长记录和教学反思,引导教师走专业化研究之路。 学校还要形成对话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和谐、严谨的教研氛围。教师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边教边学,教学相长。同时要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教师之间互相切磋,通力合作,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如是,则“要我教研”会变成“我要教研”,教研成果亦会遍地开花。 三、让研究成果回归课堂 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什么?我认为教学的实质就是在“学习”与“应用”之间搭桥梁。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标准是“学的都是立即要用的,而且是应用中学到的”。比较中外教育会发现,我们传统的教育总是围绕着升学转,过多地考虑学生知识的掌握,而欧美教育更多的是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目的全是为了应用。欧美的教育不仅教学重视实践,在考试评价上也处处服从于应用,着重从应用的角度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我们虽然也强调“学以致用”,但更多的时候给学生的印象是学以“备”用,而不是即学即用,立竿见影。正因为学与用之间隔着一段时空,甚至挡着一堵高墙或横着一条鸿沟,学生看不到应用的前景,体会不到应用的乐趣,更无法在应用过程中探索学习。“要求儿童在今天就过着丰富的精神生活,而不只是为明天掌握知识做准备。”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教育名言,至今仍振聋发聩! 只所以提出让研究成果回归课堂,因为有三:一是教师的教学研究只有在课堂上才能显示其价值,二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只有在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提高,三是教师的教学理性借助于教学研究方式得以形成和表现。回归课堂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坚持写教育叙事,写作会促进反思,评论能激发灵感,积累将发生质变。 四、借网络资源拓宽视野 网络时代,不会利用信息技术,不能以网络为载体开展教研活动,无异于放弃阳关道,涉险独木桥。现在大多数学校、家庭都接通了宽带,许多老师还建有个人博客或网上工作室,这给网络教研提供了条件。我曾工作过的一所学校就用校园网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便捷交流,需要集体备课时,教研组长在QQ群里发个通知,老师们可以随时点击网址链接进入备课界面。这时,主备教师已经将教学设计、说课稿、导学案、习题集、课件等放到了共享文件夹里,还把将要讨论的问题发在了内部论坛上。其他老师跟帖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补充修正,或者提出新的质疑,抛出话题,再次讨论。在集思广益、优化组合的基础上,形成最佳教学方案。 利用互联网教研,老师们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还能利用搜索引擎,方便地查找他山之石,甚至有可能通过荧屏与专家、名师“面对面”交流。许多教师意识到网络资源的重要,着手建设自己的教学数据库,并在校园网上共享教案、学案、习题、课件、视频等资料。有的老师还把课堂实录与课后反思放在网上与同事交流,真正做到了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当然,网络是把双刃剑,教师要对海量信息善于甄别,敢于遴选,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为教研保驾护航。 五、用博客出书培植动力 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培植驱动力。根据高效课堂的教育理论,最好的驱动莫过于“展示”。展示一词由“展”和“示”构成。“展”指发展、伸展、展开,它体现着生命过程中的一种状态:不断生长、不断变化、不断创新,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示”指呈现、表达,这个词含有展示主体试图与特定对象交流、共享,以及企盼回应、关注、欣赏、评价等内容。展示满足了人性的基本需求,即表现欲与知情权,并从中获得成就感。